「乡土乡愁」黄金 王鲁彦(黄金 王鲁彦原文)

互联网 2023-01-31 15:51:12

最近很多人在问「乡土乡愁」黄金 王鲁彦(黄金 王鲁彦原文),今天神州网就「乡土乡愁」黄金 王鲁彦(黄金 王鲁彦原文)展开分析。

(一)研究重点

1、王鲁彦的创作历程及其思想发展;

2、王鲁彦小说中的乡村小资产阶级描写及其对“金钱”观的批判;

3、王鲁彦的乡土叙事与其心理描写

(二)研究重点资料

书目:

1、范伯群、曾华鹏《王鲁彦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曾华鹏、蒋明玳《王鲁彦研究资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论文:

1、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沈思亨,文学评论,1984年第5期

2、论王鲁彦小说的心理世界,秦弓,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鲁迅与王鲁彦,王吉鹏、黄一帼,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试论王鲁彦乡土小说中的经济意识,崔淑琴,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1期

王鲁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 虽然创作生涯不长, 但作品颇多, 其创作道路亦屡经转折。从前期的《柚子》《黄金》《屋顶下》等短篇小说集到后来的《乡下》《野火》, 其乡土小说的乡愁主题乡土世界形态、乡民形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由“农家屋顶”下走到了“怒火原野”中。

探讨王鲁彦乡土小说的这种转变, 并对其转变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有助于加深对其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摘自:从“农家屋顶”到“怒火原野”——论王鲁彦的乡土小说之变

王鲁彦( 1901—1944) 的小说创作自始至终离不开“乡土”二字,换句话说,“乡土”是其文学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与此同时,王鲁彦笔下的乡土世界也是不断变化的,从一扫前尘的“五四”文学到风云变幻的左翼文学,其笔下的乡土世界出现了重要的转变。

这种变化包括乡愁主题、乡土世界形态、乡民形象等,概而言之,他的乡土小说逐步由“农家屋顶”下走到了“怒火原野”中。

乡愁主题之变王鲁彦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他从18 岁离开家乡浙江镇海,一生中仅回乡三次。但是,空间的阻隔并未使作家在心理上产生与家乡的疏离感,羁旅之人反而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乡愁之思时时激起回乡的渴望。无论是身处北京、上海还是湖南、江苏、广西,作家的心灵一直安顿在家乡镇海,其浓浓的乡愁则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前期的《柚子》《黄金》《屋顶下》等诸集子和后期发表的《乡下》《野火》都是作为知识者的王鲁彦的精神返乡之愁的表现,只不过前后期愁苦的内容已然有了不同。

乡愁之悲民精神之病

在“五四”时期,启蒙的话语是整个社会的主导。而作家王鲁彦是深受“五四”科学与文明之风熏染和淘洗的,又因为受到精神导师鲁迅的影响,身处异乡的他在开始自己精神上的返乡之旅时,这隐现着的乡愁必然脱不开与“五四”的关系。

在《柚子》《黄金》诸集中,王鲁彦将自己的乡土记忆唤醒,将鲜活的乡土经验和现实生活熔铸起来,共同形成对“五四”启蒙话语的解剖。

在前期作品中,作家从文化学的层面致力于浙东乡间群体国民性的探讨,解剖浙东乡民精神上的病症,寻找长期以来乡民思想落后、人性麻木的根源。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系列病态的灵魂,如在浏阳门外看砍头的麻木的看客们; 不知何为爱,只知“顺东西”,被打后想报复又不敢的阿长这类的阿 Q 式的人物; 为女儿举办冥婚的母亲; 只晓得金钱,冷漠麻木的陈四桥的乡民们;。

生病宁可求神也不求医的明达婆婆等。作者笔下的这些乡民们,不管是陈四桥的还是吴家村的,也不管是傅家桥的还是朱家桥的,他们都是被封建文化熏染成了病态的人们。

当离开了故乡,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以现代的眼光烛照乡村时,他的乡愁情绪的表达就集中在对这些乡民的精神病态的疗救上。

收下这份高考病句的难点清单,你不懂的语法在这里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到底如何?为何项羽之死对后世影响如此之深

苏洵的六国论真的论证严谨吗?为借古讽今而还是削足适履?

语文备考之分析鉴赏小说的形象概括分析形象或特点

特立独行的突围与富有酒神精神的狂欢式表演——《五香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