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鲁迅」鲁彦黄金原文(王鲁彦黄金原文)

互联网 2023-01-31 15:51:30

最近很多人在问「世界语鲁迅」鲁彦黄金原文(王鲁彦黄金原文),今天神州网就「世界语鲁迅」鲁彦黄金原文(王鲁彦黄金原文)展开分析。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一个中秋,上海外滩,一个年轻人坐在石椅上,取下眼镜,静静等待巴金、胡愈之、索菲等友人在此欢聚。

旁边有几位洋人对这位近视眼品头论足,年轻人不屑理会,不动声色地从包里取出一份报纸阅览。洋人见状,不禁哄然大笑,连A B C都不懂还看外文报,把报纸拿反了也不晓得,等洋人笑够了,年轻人这才慢条斯理地以纯正的牛津标准英语自言:“看洋报,要倒过来看才有趣味哦。”

几个洋人闻言大为惊讶,他们从未遇到过英语比洋人说的还地道的中国人,这个年轻人就是鲁彦。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乡土作家、革命家、翻译家、世界语倡导者的鲁彦,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斐然成就,也为引进开拓世界语文学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的作品大部分描写故乡浙东村镇的风土人情,充满乡土气息,洋溢着浓厚的怀乡情调,被鲁迅、茅盾、叶圣陶誉为乡土作家、乡土文学的代表。

鲁彦生于1902年,浙江省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字忘我,后因敬重老师鲁迅而改笔名鲁彦,三十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早期世界语翻译家之一,著作有《鲁彦短篇小说集》《王鲁彦世界语小说译文集》等。

鲁彦仅从私塾读到高小,16岁时鲁彦告别亲人和故土,只身闯荡上海滩,从这时起走上了补习自学的自学成才之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鼓舞下,18岁的鲁彦加入了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北京工读互助团,进团后改名忘我,一边以在北大门口摆饭摊和替北大学生洗衣服等服务谋生,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和自学世界语,从此踏进了文学大门,立志闯入文学创作道路。

20岁开始发表新诗和译文,21岁发表处女座短篇小说《秋夜》。1922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先后翻译了小说《基地》《仅有的不如意》等四十多部优秀作品,也因此走上了漫长的翻译道路。

他注重介绍被压迫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其译作结集出版的有《犹太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和《世界短篇小说集》等。随后其著作和译著逐年增多,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小说集、散文集和译文集等等,其中译文《敏捷的译者》在《莽原》发表后,鲁迅在文后的《附记》中戏称鲁彦为吾家彦弟。

鲁彦开办过世界语班,先后担任过大学国文教员、俄国盲诗人耶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和翻译,并担任了世协理事等职务,主编《绿星》杂志。短篇小说《黄金》的发表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并称为鲁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

他的小说集《柚子》发表后,不仅受到鲁迅、蔡元培等北大师友们的高度好评,更激发了长沙人民的爱国热情。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鲁彦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前线,赴汉口参加由郭沫若领导的抗日文化工作。鲁彦在武汉的近4年时间里始终奔走在抗日第一线,他撰写文章向海内外深刻揭露日寇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真实客观地报道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事迹,1200多个日日夜夜都记录着这位年轻的革命文化战士所走过的青春脚步。

由于常年漂泊在外,日益奋战在文化前线的鲁彦终于积劳成疾,病情一步步恶化。

1944年8月20日,鲁彦这位现实主义文学作家拿着他永不停止的笔,走完了短暂而光荣的42个春秋,永远长眠在桂林七星岩抗战陵园中。周恩来亲自致电吊唁:自由先锋,文化楷模。

作家巴金痛苦万分,回来撰写悼文《写给彦兄》,文中情真意切,天地动容,称他是百年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火炬接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