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黄金期(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

互联网 2023-01-31 15:52:24

最近很多人在问「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黄金期(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今天神州网就「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黄金期(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展开分析。

文 │ 经纬

香港回归25周年,香港电影依然魅力无限。

《神探大战》点映口碑爆棚,《七人乐队》月末上映备受期待,《红海行动2》通过立项引发热议,倪匡、罗启锐去世全网追思,吴君如、许月珍、徐宽3位香港影人受邀成为明年奥斯卡评委会成员,《花样年华》《无间道》《功夫》《甜蜜蜜》《春光乍泄》等经典港片被众多影人推荐(一人一部港片推荐)……

近期这一系列的新闻事件让香港电影重回大众视野。

尽管多年来“港片式微”已成为全行业乃至观众都深以为然的说辞,但作为华语电影世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香港电影不仅是陪伴80、90甚至00后几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更因其在工业水平、类型化以及艺术表达层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被无数影人所钦佩。

尤其是近几年,香港电影在与内地资本、市场与人才的合流中,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与活力,北上的香港影人或参与或主导的内地大制作越来越多,票房与口碑也越来越高扬,而留守香港本土市场的创作者也在现实题材与各种类型片的创作中不断推陈出新。

尽管狭义上的香港电影黄金期不再,但香港电影,谁能不爱?

从巅峰到衰落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是《世界电影史》作者大卫·波德维尔在书中对香港电影的一句精彩点评,精准概括了黄金时期香港电影的特点与魅力。

六七十年代,武侠片、功夫片让香港电影走向全世界。八九十年代,得益于电影人才的集中、本土文化的宽松及亚洲电影市场的庞大,一方面香港电影新浪潮促使一大批青年创作者崛起,徐克、许鞍华、严浩、方育平等人拍摄的《蝶变》《疯劫》等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市场上,“双周一成”垄断了从1985至1997长达13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家有喜事》《赌神》等影片引发万人空巷式的观影热潮,如今业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一时期,无论是商业电影在题材类型、表现形式上,以动作、暴力、血腥、情色等元素刺激观众,还是艺术片在主题思想、人文内涵层面,以新颖、反叛、浪漫、理想化的精神内核触动人心,彼时的香港电影够猎奇、够刺激,形成了警匪片、动作片、喜剧片、赌片、僵尸片等多种类型齐繁荣的壮丽景象,也够精致、够细腻,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创立及王家卫、关锦鹏、许鞍华、吴宇森等导演蜚声国际,都极大地推动了香港电影走向发展的巅峰。

九十年代中后期,台湾、东南亚市场的流失,好莱坞电影、盗版光盘对本土市场的冲击,以及抄袭跟风、粗制滥造致使电影品质下降等问题,导致香港电影不可避免地从巅峰走向了衰落。

1997,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节点,回归前夕,香港电影产业颓迹已现,回归初期,亚洲金融风暴对于电影行业的重创,以及当时香港影人青黄不接的现状等都加速了香港电影产业跌入谷底。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佳山所说,90年代香港电影从巅峰到衰落,是“地缘格局和话语空间的历史性变迁”,不可避免。但1997-1999年也诞生了《香港制造》《春光乍泄》《南海十三郎》《枪火》《喜剧之王》等一批在艺术上成就颇高的经典之作,许多影人不仅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甚至远赴好莱坞发展。

从缓慢复苏到异军突起

进入新世纪的头两年,香港电影依然在艰难中行进。

1999年电影市场达到历史冰点之后,由银河映像出品的轻喜剧爱情片《孤男寡女》夺得了2000年度票房冠军,“双周一成”开始让位刘德华。2001年,周星驰带着《少林足球》以6074万港币的票房,给当时极度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丝活力。2002年,《无间道》上映,虽然此片后来被影迷们奉为神作,开启了卧底片类型之门,但在当时也并未能挽救香港电影市场:5000多万的票房成绩不及前一年的《少林足球》。

随即,2003年香港电影遭受到史无前例的打击。一方面SARS席卷两地,香港电影产业受到重创,另一方面,张国荣、梅艳芳这两位巨星的离世,也让全港笼罩在悲伤情绪之中。

幸而,2003年6月底,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协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规定,香港电影不受进口配额限制,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享受内地片待遇,香港资本可进入内地投资影院。

合拍片时代的到来,给香港电影打开了一道复苏之门。《无间道3》作为CEPA实施后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香港内地合拍片,票房突破了3千万人民币。此后,《功夫》《七剑》《黑社会》《宝贝计划》《霍元甲》《墨攻》《投名状》《赤壁》《叶问》《十月围城》《窃听风云》等众多影片都是以合拍片的形式斩获了高票房和不俗的口碑。

香港影人“北上赚钱”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在成功打开内地市场的同时,也为香港电影本土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这期间,坚守香港本土市场的创作者们也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银河映像和杜琪峰的《PTU》《放逐》,彭浩翔的《公主复仇记》《伊莎贝拉》,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王家卫的《2046》等,或突破了类型片的桎梏,或在艺术表达手法中关照现实。

实际上,合拍初期,一方面香港影人及其制作团队,给内地电影行业带来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高效的市场运作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迅速抢占内地市场,在讨好内地资本和观众,以及审查限制之下,香港电影尤其是类型片,在某种程度上也逐渐丢失了自己本身的独特风格。这也就导致了,一段时间“香港电影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

从主旋律大制作到纯正港片

2010年代头几年,徐克、王晶、郑保瑞等人执导的系列电影以及成龙、周星驰这两位国民级巨星执导或主演的“个人电影”,占据了香港电影的市场主流。

徐克凭借硬核的特效技术,以及诡谲的想象力,将《狄仁杰》系列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IP,不仅连续3部作品都在内地市场都取得了数亿的票房成绩,而且如今在网络电影领域,也引发了堪称泛滥式的效仿。郑保瑞与其类似,《西游记》三部曲也都是当年度的票房top10。

王晶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赌片重新包装,炒冷饭式的《澳门风云》系列虽然口碑“一部比一部更烂”,但也挡不住全国人民在春节档踊跃消费的热情。

而成龙则依靠其“几十年如一日”般的喜剧动作风格,在这一时期连续推出了《十二生肖》《天将雄师》《铁道飞虎》《功夫瑜伽》《机器之血》等多部作品,俗套的故事配上熟悉的搞笑动作,收割票房虽然不减当年,但普遍较差的口碑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观众对于“成龙电影”的疲惫之态。周星驰的“低产”高回报也是依靠其在国民心中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美人鱼》狂收30票房,和《西游降魔篇》都是当年度的票房冠军。

直到《湄公河行动》的横空出世,香港大导演+内地大投资+全明星阵容+主旋律题材成为了流行趋势与港片发展新模式。《湄公河行动》成功后,《红海行动》《紧急救援》《中国机长》《中国医生》《攀登者》《夺冠》,乃至《长津湖》等影片,“一部比一部贵,一部比一部票房高”。

这种“新主流电影”真正实现了双赢,既给了香港影人执导空前规模电影的机会,也为华语电影更上一层楼,主旋律电影突破瓶颈贡献了极有益的助力。

新主流电影之外,在这一阶段,还有回归港片传统类型的众多“港味电影”。如庄文强、麦兆辉执导的《无双》《窃听风云》系列,邱礼涛执导的《拆弹专家》系列、《扫毒》系列,以及《怒火·重案》《神探大战》等影片。此类港片通常在引入内地投资的基础上,几乎采用“全港班底”、“全员港星”的制作模式,将香港电影对于类型片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因此也都取得了相当不俗的票房成绩和口碑。

除此之外,近些年,一批香港青年电影人聚焦香港本土议题,创作的小成本电影、文艺片等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港片力量。如《念念无名》《黄金花》《沦落人》《翠丝》《浊水漂流》《金都》《手卷烟》等作品,虽无缘内地大银幕,但也都在影迷群中获得了不俗的口碑,许多影片也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有所斩获。

从巅峰到衰落,从缓慢复苏到异军突起,从主旋律大制作到娴熟的传统类型片,香港电影在回归祖国25周年的岁月里,伴随着“式微”“已死”“不伦不类”的争议,也通过无数影人的不懈奋斗与努力,让新时期的香港电影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活力与独特魅力。

香港电影,没人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