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神」富贵黄金屋国语(富贵黄金屋免费国语)

互联网 2023-01-31 15:59:06

最近很多人在问「论语精神」富贵黄金屋国语(富贵黄金屋免费国语),今天神州网就「论语精神」富贵黄金屋国语(富贵黄金屋免费国语)展开分析。

什么是精神?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中,高诱注曰:“精者,人之气;神者,人之守也。”(《淮南子·精神训》),大概的意思是说,精乃人之精气,即人的内在身体素养;神乃人之遵守,人的外在神采风范。

因此,精神或可以理解为,由内在之精气所焕发出外在之神采,如精神饱满则神采奕奕,精神萎靡则无精打采。所以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极大地激发一个人人的潜能和智慧,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攻坚克难,取得成功。

将精神放到“民族精神”的语境,则偏向于思想观念的意思,所谓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即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传承与奉行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核心的软实力,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从来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精神与道德有什么区别?我认为,道德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是行为规范的底线,即每个人必须要做到的标准,做不到就算不得人,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行为规范的牵引,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号召大家要尽量做到,比如,勤劳勇敢、无私奉献。

可见,精神的要求高于道德,所以,我将传统道德中的勤、俭、勇、无私等德目归入民族精神范畴。

1.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自强不息”这个成语,出自《周易》乾卦《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天行健”是古代先贤对宇宙运行生生不息状态的形象概括,从而认为,君子当效法天道的运行,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美国人亚瑟·史密斯在清末出版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性格)》书中说,“中国人的坚韧特性,绝对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

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燧人取火”等远古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最初的精神:不惧艰险,顽强拼搏。这些故事千古流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的古老文明。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当自强不息,哪怕“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司马迁)

2.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坚持,是一种精神。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而三分钟热度的人却比比皆是,归根结底,很多人都输在了半途而废。比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治理沙漠,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成功了?因为中国人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汤问》)这样的精神加持。

坚持,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梦想的忠诚。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坚持,是一种智慧。坚持不等于固执,不是自我感动。愚公移山看似永远都不能成功,比如“其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而愚公坚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坚持,是一种力量。滴水可以穿石,平凡可变非凡,量变引起质变。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坚持,是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坚强的意志”,即使才能也不行,这个世界上挤满了受过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

坚持是一种耐心。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有耐心的民族。别的民族心里想的是几十年,而中国人能想几百年。” (《中国问题》,罗素 著,田瑞雪 译,2019年9月第1版)中国有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也有谚语说,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心浮气躁,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3.废寝忘食的勤奋精神

身为中国人,应该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评价: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人似乎不知疲倦为何物,将勤劳视之为理所当然。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从1872年开始,在中国生活了22年。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一本书叫做《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性格)》,书中,他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勤勤恳恳的中国人:

“中国的皇帝每天上早朝的时候,欧洲各国的宫廷还在睡梦之中。在西方人看来,起那么早去工作,简直匪夷所思,但是中国人却习以为常。而各地的臣民,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天子的所作所为。”

前些年,网上曾流传当时某首富一天的日程安排,让人叹为观止;而史密斯在书中所记录的一位晚清内阁大臣的日程表,更是让人惊掉了下巴。

02:00 家里出发;

03:00-06:00 宫里值班;

06:00-09:00 朝中议事;

09:00-11:00 兵部处理事务(兼任兵部大臣);

12:00-14:00 刑部工作(兼任刑部要员);

14:00-17:00 外务部办公(兼任外部资深部长);

18:00-20:00 协助其他各部门工作;

20:00 下班

当然,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止是勤奋,而是煎熬,而是搏命。据作者记载,“6个月之后,这位官员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与世长辞。其实也并不奇怪,在中国,那些为政府鞠躬尽瘁的官员,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的,屡见不鲜。” 这或许也与晚清风雨飘摇的局势有关吧。

作者描写中国的读书人,终身勤奋,“1889年春天,北京的《邸报》披露,福州秋季考试中,有9位超过80岁和2位超过90岁的考生通过规定考试,他们的考试文章,结构严谨,文字书写有力、准确。”“河南有13位超过80岁和1位超过90岁的考生,他们全部通过为期9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炼,完全没有老年人迟钝的痕迹。不过,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安徽省,那里有35位考生超过80岁,18位超过90岁!”

作者描写农民的辛勤,“农民的劳作就像做家务,永无休止。所有北方各省,一年到头,也就只有在冬至前后有那么一段极其短暂的空闲,其他时间他们根本不得空闲,仿佛有做不完的事。”

而难得有闲暇之时,“这样的情境随时可见:手拿叉子、肩背箩筐的农民在路上拾粪。假如没有别的事可以做,这将是他们永远的工作。”这一点,这个美国人确实没有说错,我小时候,父亲也在闲暇的时间拾粪。

“中国妇女一般都在纳鞋底,她们似乎从来也没有闲着,就连扎堆在村口聊天她们也要带上这些针线布头。还有的时候,她们可能在搓棉花,或者纺纱。总而言之,她们从来不会偷懒闲着。”关于这一点,我也清晰地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坐在门前,将棉花搓捻成线的场景。

作者描写卖菜的村民,黑夜即起,赶往市场。“他们都是从数里路以外的家里赶来的,然后站在这黑暗之中等待黎明的到来。”这和今天勤劳的卖菜商贩,又有何区别?

作者描写市民的作息,“中国人的每一天都开始于天刚蒙蒙亮之时,通常是刚过半夜后的那段时间。”“当中国人的早市结束的时候,西方人才开始吃早餐。”

作者描写在上海的东西方生意人,“当清晨的阳光普照整个城市的时候,欧洲人的店铺还没有任何动静,而亚洲人却已经忙碌了好几个小时。又过了几个小时后,当西方人开始松散地与中国人抢占市场时,中国人已经做了半天的生意。”

作者感叹道,“在中国,你几乎找不到懒汉,每个人似乎都在忙碌。”作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假如某一天白种人和黄种人进入空前激烈的竞争,那么,谁会胜出?谁会失败?”作者认为,如果“勤劳致富”这一格言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无疑将是地球上最兴旺的民族。”

中国人为何如此勤奋?中华文明乃农耕文明。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农业生产,必须付出辛勤的劳作,方能收获丰硕的成果。因此,人们悟出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上天偏爱勤奋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左传》上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说,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

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意思是说,盛世贫贱,耻也。懒惰,是人生莫大之恶习,千百年来,遭到人们的唾弃。

曾国藩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曾文正公全集》)。冯梦龙说,“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带饥寒色”(《醒世恒言》)。

4.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

勇敢应该是人类先祖们面对困难、危险所激发出来的精神。如果不勇敢,人类怎敢猎杀猛兽?怎敢与其他部落战斗?怎敢吃野果?怎敢尝百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番茄的人,皆为勇士。

老子曰,“慈故能勇”(《道德经》)。有人问曰,“慈则安能勇” ?苏辙在《古今家诫序》中解释说:“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永乐大典残卷》,解缙)。

苏辙所说的“势有所必至矣”,说的就是特定条件下所激发出来的勇敢精神,比如,生存的渴望、爱子的本能。法国作家雨果也说过,“女人固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九三年》,雨果)。梁启超引用之,曰:“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新民说》,梁启超),这应该就是现在“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的由来。

孔子说,“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人生路坎坷,只有勇敢者才能顺利走过;时势造英雄,唯有勇敢者方能脱颖而出。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孟子·尽心上》)勇敢不等于鲁莽,除非必要,不可为逞一时之勇而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孟子说,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勇敢不等于好勇斗狠,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面临生死关头更应该运用智慧,当生则生。

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遇到事情,如何判断是否应该勇往直前?那就是要符合“义”,符合道德礼义、公平正义和民族大义。

5.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除了自带的“吃喝拉撒睡”等原始属性,其他技能都要靠终生学习获得,“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 (《颜氏家训》,颜之推)。

学习,才能获得生存的本领;学习,才能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习,才能让人生更加精彩。孔子曰:“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荀子·法行》)。小时候不学习,长大后没本领。《尚书》上说,“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尚书·周官》)。意思是说,不学习,犹如面墙而立,眼前一片空白,遇事只能烦恼不已。

小时候,父亲总是教育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汪洙)。入学以后,老师又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宋真宗赵恒)。而后,又陆续知道了很多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比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匡衡凿壁偷光,李密牛角挂书,祖逖闻鸡起舞,李白铁杵磨针等等。

学习须趁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颜真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律》,陆游);“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省心录》,北宋隐士林逋[bū])。

学习须刻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劝学》,颜真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劝学篇》,韩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杜甫)。

学习无止境。“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美国人亚瑟·史密斯在清末出版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性格)》书中说,“恐怕也只有在中国,我们才能看到祖孙三代为了谋取同样的职位参加同样的考试,并且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百折不挠地努力,最后终于同样在80岁的时候获得梦寐以求的荣誉。”

学习苦中有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礼记》上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