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科技」碳元科技怎么样(最新股份重组详解)
今天,神州网给大家普及下关于「石墨科技」碳元科技怎么样(最新股份重组详解)的知识。
2017年3月,一支名为碳元科技的股票在A股正式上市,凭借5G概念股的东风,其股价在6个月的时间里从7.87元的发行价迅速拉升至44.96元,一时间,这家默默无闻的公司被冠上了“石墨膜第一股”的名头。
彼时,创始人徐世中相信,属于他和碳元科技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如果不是我,换了别人做不见得能成功,因为它走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在碳元科技之前,国内人工合成石墨膜领域尚属空白,徐世中的成功让手机散热产业链迈上新的高度,碳元科技此时也被业界视为大陆手机产业链超越中国台湾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四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屡屡传出“经营不善”、“创始人套现离场”的声音。
10月12日晚间,碳元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徐世中及其一致行动人天津奕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计划作价2亿元,向珠海金福源企业管理合伙企业转让所持7.7%股份。
同时,碳源科技还为金福源“量身定做”了4.92亿元规模的定增方案。交易完成后,金福源将合计持有碳元科技28.57%的股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徐世中变为黄丽锋。
曾经的石墨片领先者,输掉了3D玻璃和陶瓷项目
作为业界知名的传媒大咖,黄丽锋的上海嘉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曾凭借多档综艺节目名誉业界,此前也曾传出要借壳上市的消息。曾经的石墨膜第一股沦为娱乐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捷径。
当下,正值国内手机产业链随着华为、小米、OV的成长快速崛起,超越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作为曾经的主力和代表的碳元科技,却未能完成从石墨片到相变散热的产业转变,未能实现3D玻璃、陶瓷项目落地。
石墨王者徐世中,只剩液态金属一个新赛道的机会。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徐世中得知苹果正计划用石墨去做手机散热产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消息并不会引起过度关注,但敏锐的嗅觉让徐世中意识到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
化工材料专业出身的他拉上两位曾经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开始了石墨膜的研制工作。彼时,国内对于智能手机石墨膜的开发处于空白阶段,因为在iphone 4之前,智能手机较低的功耗根本不需要额外器件去辅助散热。
经历一年的研制工作,能够满足智能手机需求的石墨膜被开发出来,同一时间,碳元科技正式成立,并逐步解决了石墨膜工业化量产的难题。
但正如所有创业者一样,徐世中在公司成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开拓市场。
此时,又一个机会摆在徐世中的眼前。
从2010年到2011年,雷军在微博上用一年多的时间,介绍自己宏伟的“手机计划”,从“互联网手机”到“众筹手机”,雷军和他的小米吸引了无数目光。
徐世中在得知此事后,找到了小米的初创团队,并介绍了自家公司的产品,当时的小米设计师周光平对石墨膜的散热性能十分满意,二者很快就签署了合作协议。
后续的故事已无需赘述,小米横空出世,直接改变了国内手机行业的格局。
小米的巨大成功无疑是对碳元科技最好的宣传,然而,接下来手机行业迸发出的巨大需求一度让徐世中恍如隔世。
2014年,高通为了追赶苹果的脚步,放弃自家的架构改用公版A53 A57架构,并选择了台积电20nm制程,以实现64位处理器迅速量产。
这一系列操作的结果是,堪称史上最差处理器的骁龙810诞生。自身极高的功耗让手机的续航表现血崩,散热表现几乎无法胜任任何一款大型游戏,软件算法优化对于骁龙810已经毫无意义,各手机厂商在散热元件的选择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随后,碳元科技迅速与华为、OPPO、vivo等头部厂商达成了合作,成为国内手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尽管风头无两,但此时的徐世中已经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
在5G手机大规模应用之前,石墨膜凭借十倍于铜管的散热能力足可以满足大多数场景,但由于其不具备“纵向导热”的能力,因此当手机功耗大幅提升时,石墨膜的性能也逐渐逼近极限。
5G时代,相变散热取代石墨片已成定局
而薄热管、均热板等汽-液相变散热器的出现则将石墨膜打入历史舞台,与传统的石墨膜相比,薄热管传热能力更好而且成本低廉,内部构造相对复杂的热板则具备三个维度上的传热能力且更加轻薄。
几乎在同一时间,碳元科技也开始了相变散热器的研制工作,但产能至今是个疑问。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如果全面转向薄热管和均热板行业,这无异于压缩自身主营业务的生存空间。
不过,即使在石墨膜行业,碳元科技也面临着盈利能力每况愈下的难题。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从2019年-2021年,石墨膜单片价格已经从1.4元/部,下降到0.9元/部。受此影响,碳元科技的利润率连年走低。
对于石墨膜行业的发展窘境,徐世中其实早有准备。早在2012年,徐世中就制定了“双头发展”的战略,即在碳材料领域探索市场的同时,在3C行业内寻找新的产量。
2014年,徐世中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成立了常州世竟液态金属有限公司。
不得不承认,徐世中的眼光十分超前。在2014年,折叠屏手机尚处于概念设计阶段,业界根本不清楚液态金属的应用在哪,即使是最先开发液态金属的苹果也只是在手机卡针上小范围投产。
近年来,随着折叠屏手机正式进入市场化通道,锆基液态金属逐渐被视为是折叠屏铰链的最优解决方案,但从事内轴生产的常州世竟并没有分到过多的市场,而同行业的宜安科技、上海驰声则凭借华为Mate X2等产品的成功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个让徐世中投入重金的领域是3D玻璃和陶瓷手机背板。
2018年4月,碳元科技投资10亿元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海程光电,用于生产3D玻璃和陶瓷背板,一个月后,碳元科技又6000万增资控股了宏通新材,继续延伸陶瓷领域的产业链布局。
碳元科技2019年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海程光电项目每天可生产5万片3D玻璃和7.5万片2.5D玻璃,宏通新材深圳工厂也在该年第二季度投产。
然而,能够实现量产和能够实现盈利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徐世中低估了3D玻璃和陶瓷背板的技术难度,产能释放和降本成为横亘在这家新公司面前的一座大山,越来越大的亏损终究拖垮了碳元科技,也拖垮了徐世中的“双头战略”。
公开信息显示,海程光电全年营收2468.19万元,而亏损却高达7758.75万元,到了今年上半年,海程光电的亏损更是达到了3.55亿元。
7月12日晚间,碳元科技发布公告称,决定对全资子公司海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停产。同时,拟以2.42亿元向江苏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出售海程光电拥有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及附着物所有权。
至此,徐世中的“双头战略”彻底宣告失败。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著名的俚语“超前一步是壮士,超前两步是烈士”,这句话放在徐世中身上再合适不过。
无论是最早发现石墨膜市场,还是率先开辟液态金属业务,徐世中都表现出了远超于常人的商业嗅觉,但也是这种“先知先觉”的本领,让徐世中在企业转型上表现得尤为激进。
即使是在主营业务的石墨膜行业,徐世中都没有选择在3C领域内开拓市场,而是直接转进到建材行业。
2015年,徐世中着手组建江苏碳元绿色建筑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五恒系统”,即维持房屋恒温、恒湿、恒氧、恒净、恒洁的系统。
从原理上看,石墨材料良好的散热性应用在辐射冷暖系统可谓是“专业对口”,但辐射系统横跨暖通、制冷、自控、网络信息、工程管理等多个专业,其开发难度远大于手机石墨膜组件。
今年9月,有投资者向碳元科技提问,碳元绿建成立六年还未盈利的原因何在?碳元科技对此表示,由于产品投入研发成本较大,销售规模还未达预期,因此目前尚无法实现盈利。
屋漏偏逢连夜雨。碳元科技不仅仅在新业务上受阻,在手机石墨膜行业,碳元科技也在石墨膜降价、全球手机出货量下跌等因素的影响下,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其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同比下降14.4%;归母净利润为-3.62亿元,亏损同比增加766.21%。
在碳元科技旗下的13家控股子公司、孙公司中,只有从事分销工作的海程香港实现盈利,其余全部亏损。
这也让徐世中萌生出了退意,据wind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徐世中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权转让等方式,已合计套现3.9亿元。
尽管碳元科技已经沦为徐世中的弃子,但不服输的他仍留有最后一张底牌——常州世竟。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徐世中背后的常州瀚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同伙)对常州世竟的持股比例达58.15%,徐世中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从市占率的角度来说,常州世竟远远达不到碳元科技的水准,但常州世竟背后的液态金属产业很可能决定着手机行业未来十年的走向。
在华为退场后,国内手机厂商小米、OPPO、vivo三家不约而同地提出“高端化战略”,但一个悲观的事实是:华为留下的市场份额,几乎全部被苹果所蚕食。
而折叠屏手机,几乎是国内厂商在高端市场避战苹果的唯一机会。
据悉,vivo将在明年重启Nex产品线,推出自家的第一代折叠屏产品,前代产品碰壁的小米也将在明年拿出更加成熟的量产解决方案。
至于此前大获成功的华为,在缺少5G芯片供应的情况下,折叠屏手机几乎是其最后的希望。产业链人士预测,华为接下将会推出类似三星Galaxy flip Z系列的翻盖式折叠屏产品,传统的外折和内折版本也将会于近期陆续更新。
在折叠屏手机产业中,屏幕和铰链是最核心、技术难度最大的两个系统,得益于过去十年大陆面板厂在OLED领域中的深耕,目前京东方、TCL华星和维信诺都能拿出成熟的折叠屏屏幕解决方案,并具备量产能力。
折叠屏手机背后的液态金属产业链,是徐世中最后的战机
相比之下,国内折叠屏铰链产业则略显不足,除华为外的国内其他厂商在转轴设计上仍严重依赖于安费诺、三星等厂商,其质量、销量均不容乐观。
对于徐世中而言,折叠屏手机这块蓝海市场,其成长空间完全不亚于2011年的石墨膜产业,作为一名深耕手机产业链多年的企业家,常州世竟就是保证自己打赢“翻身仗”的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此前也传出过开发折叠屏手机的消息,鉴于中国大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这或许将是宜安科技、常州世竟等国内液态金属厂家的一次重要机会。
至于碳元科技,创始人的离场和文娱公司的接手,都让这家公司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
根据公告,在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黄丽锋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而他执掌的欢乐传媒早在2009年就传出过“借壳上市”的消息,在2017年还被爆出通过华录百纳“曲线上市”的绯闻。
截至10月18日收盘,碳元科技的股价已经跌落至9.85元。然而,当下的股价涨跌,对于股权转让的双方都没那么重要了。
从交易达成的那一刻起,碳元科技的结局或许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