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面红薯」什么是无价证券(包括哪些,有何区别)
今天,神州网给大家普及下关于「玉米面红薯」什么是无价证券(包括哪些,有何区别)的知识。
前两天整理抽屉,看到过去七十年代的粮票、购煤票。不由得想起过去计划年代的生活。
我是五十年代末生于西安的老西安人,在我10岁之前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当时对吃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冬天要储存大白菜,葱、萝卜、土豆、红薯。1968年底有了妹妹后,因为要照顾妹妹。所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好多单位都被军管进驻军代表。我父母单位也进驻了军代表。他们经常开会比较忙。这时候我就承担起了照顾妹妹及家庭做饭的任务。所以对当时的粮食供应有了逐步的了解。
当时粮食供应是计划供应,居民是每人每月27.5斤粮,学生和单位职工是每人每月30斤粮,工厂有的工种好像是31斤。而且40%是杂粮。这40%的杂粮,粮站供应的有玉米面、高梁面、红薯干;冬天有红薯,一斤杂粮可以买5斤红薯。在卖红薯的那几天,粮站人满为患。每家好几个人都去搬红薯,有的用三轮车、有的用架子车,有的用自行车。过去每家的子女都比较多,大部分家庭都是几百斤的往回拉。场面非常壮观。
红薯每天蒸着吃。吃不完晚上放到炉子上烤,第二天早晨的红薯特别好吃。 玉米面蒸发糕、打搅团。记得当时有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制作了一种两面能烤制玉米面饼的工具。烤出来的玉米面饼呈网络状,两面金黄挺好吃。后来这种工具受到人们的喜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当时因为杂粮较多,大部分的家庭蒸的馒头都不是纯白面的。都是一层白面一层玉米面或者一层高粮面,我们把它叫“金银馒头”。玉米面和高粮面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压成饸饹。在粮站买回家蒸了后,凉拌、炒或者 浇汤吃。总之,因为杂粮比较多,大家想着办法把杂粮做成各种花样吃。
上学时我的早餐就是拿个馍或者先天晚上放到炉子上的红薯。到学校下了早操吃。同学们的早餐都是这样。只不过花样不同,有的是玉米面发糕、窝头、有的拿的是“金银馒头”、红薯,还有放了糖精的玉米面饼;(当时白糖很少,大部分都是用糖精代替)。班上有个男生是独子,家里每天都给他喝牛奶,我们都喊他牛奶娃。因为大家印象中牛奶只是给小孩和老人喝的。他喝就感觉很奢侈。
当时粮食供应即有粮本也有本地通用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在饭店吃饭,主食都要粮票。但当地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到外地只能使用全国通用粮票。记得我1977年参加工作后,每月有那么一两次,下了夜班到五味十字东北角卖油条的早餐店。一两粮票买两根油条一碗豆浆,好像是一毛多钱。就吃的特别满足。后来慢慢的细粮供应充足了杂粮供应就少了。这时候有些家饭量小的,就拿余粮换大米吃。1.5斤面粉换一斤大米还是按多少比例换,具体记不清了。郭达在春节晚会上的小品换大米,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