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雅迪」电动车上市公司怎么样(龙头企业有哪些)
今天,神州网给大家普及下关于「小牛雅迪」电动车上市公司怎么样(龙头企业有哪些)的知识。
嘿,今天咱们聊点劲爆的,
行业几个上市公司都发了中报了,
来看看数据,听听来自资本市场的一些评论吧。
先看下面这张截图,来自36氪相关报道。
这就是各大企业天天鼓吹的火爆引领狂销断货……
雅迪各项核心指标出现全面下滑,
新日就不提了,销量萎靡股价持续高涨,这种诡异的事情大家都能看明白。
小牛的表现略好,但是两个核心增速是建立在此前巨亏和2018年销量只有十几万台的基础上来做的对比,
问题是,所有人都知道,新国标落地后小牛直线下滑,不信你到年末再看财报数据去。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讲了一下行业状态,
看来我们还是太温和了,
讲真,不想去喷谁,
可笑的是行业都尼玛到了这种状态了,还天天拿个袜子挡着眼睛,
反正我就管我门前三尺地,你们死了我不就活了嘛。
这事儿真心不赖行业媒体,而是企业的的发心源点就不正,整天内斗的你死我活,哪管渠道洪水滔天,谁顾得上消费者的真正体验。
在不懂的人眼里,这是一个超级蓝海啊。
根据中自协的数据,2018年中国电动两轮车销量约2700万辆,社会保有量在2018年已超过2.5亿辆,与中国的汽车保有量相当。
而实际上,中国两轮电动车的实际年销量应该能达到四五千万辆,保有量超过3亿,最关键的是骑行用户早就超过5亿人。
这么诱人的基础,资本应该很看好吧?
先来看组数据:
年收入近百亿元人民币的雅迪控股,目前市值仅45亿港元,9月9日市盈率仅10倍。
A股唯一的行业上市公司新日,目前市值43亿,9月9日动态市盈率达到44.8倍。
去了纳斯达克的小牛电动,市值6亿美元,9月9日动态市盈率达到118倍。
对比起来,雅迪还是很健康的。
大家都知道,销量前十名啃下了行业50%的市场,集中度还在提高,
问题是,行业依然是简单的“组装厂”的模式:
一无技术壁垒,二无品牌价值,三无平台价值。
难以打动要看未来故事的投资人。
认真看看,真正意义上入局的巨头资本有几个?
还都是打的“锂电革命”、“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等等生态链的擦边球关键词,车厂除了组装制造外,在这个维度里面基本是完败。
有投资人曾经表示,除非你是雅迪+小牛,才真正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这话说的挺有意思,咱们可以这么来理解:
A、雅迪:
要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还要有足够的渠道支撑;
B、小牛:
要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还要具备高度互联网化的运营能力。
而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2019年的新机会
从2019年起,用户在购买两轮电动车时除了问电池大不大、速度快不快,
还有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能不能上牌。
2019年是电动两轮车新国标正式施行的第一年,两轮电动车必须上牌才能上路,否则有被交警扣车的风险。
以往市场销售的两轮电动车中,97%为铅酸电动车。
铅酸电池价格低廉,但能量密度低,重量大约是同级别锂电池重量的5~6倍。
而新国标规定的整车重量上限仅有55公斤,使用铅酸电池的电动两轮车几乎必然超标,新国标之下,电动两轮车被强制向锂电转型,这让庞大的两轮电动车市场一阵骚动——洗牌要来了。
新国标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雅迪、爱玛等传统电动车厂,出现了一轮反向洗牌。
2019年电动两轮车市场的趋势实际上是从集中到分散的。
雅迪等龙头公司的铅酸车不能卖了,但填补市场空白的却并不是各大品牌的锂电车,而是那些捞一把就走的杂牌铅酸车。
当然,我们都相信,随着政府的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地,边缘地带的阶段性红利很快也会消失,
但是,对于锂电车,似乎99%的传统车厂并没有真正去理解,锂电革命背后的机会。
大部分车厂还停留在铅酸车换个电池就叫锂电车的逻辑里面继续重复着“组装+销售”的行为。
而实际上,锂电车和铅酸车本质上是两种车,锂电车严格意义上可以算是个新物种。
在对人,场景,车,科技的理解上,雅迪爱玛这样的巨头并没有足够的壁垒式的护城河存在,
他们的护城河更多还是来自体量所形成的供应链采购、资金挤占、制造效率、一致化品控等方面,而这些优势恰好是可以快速被弥补和复制的。
简单的说,在锂电车的新赛道里,大家基本处处于一个起跑线。
“制造+渠道+技术+运营”四个基本点上,雅迪爱玛最大的优势在制造,其次是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渠道,而渠道早已经在不停的面临挑战。
截止到2019年二季度末,小牛官方数据已经在国内开设特许经营店1005家,而爱玛提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爱玛共有经销商超过 1900 家,在全国 31 个省市拥有3772 家终端店铺,它们集中于县域市场。
但是,渠道的优势随着新国标的开启,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小差距。
大量的没做过电动车的创业者在杀入这个行业,
他们有钱、有资源、有团队,有丰富的其他行业的经营经验,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目标是奔着三年后盈利而来,
这让传统渠道大商面临了区域新挑战者的强力冲击,而中小型区域渠道商则是人心不稳,满天寻找更有机会的新品牌,
整个渠道迎来的是乱战,恰好也是给了新入局者最好的机会。
技术+运营,这两点本身就不是传统车厂的强项。但是大量的新入局者都是带着这两个秘密武器而来,
无论是来自共享出行领域的哈啰,
还是充电领域的猛犸,
横跨家电,电商和共享出行归来的极克,
甚至是以往专注于微型电动车、折叠电动车、电动助力车的中小研发型企业,都带着新的产品思路,新的技术承载和新的运营体系冲进来,
在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后,制造水准会快速拉到一线品牌的基准线上,
而渠道则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现有的渠道大商群体会在未来1~2年的时间里面面对强大的挑战,新的渠道大商会站起来一大批~
而最终决定5年后王座的,则是产品和生态以及厂商的协同能力。
相较于雅迪爱玛这样的巨头所遇到的转身困难,
那些以纯锂电车+锂电换电模式+互联网运营打法的企业已经在一鼓作气不停加速,
虽然他们的绝对量相比传统车厂并不大,但是他们卡住的是3~5年之后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