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经济」什么是中概股回归(回归名单,有什么影响)
今天,神州网给大家普及下关于「香港新经济」什么是中概股回归(回归名单,有什么影响)的知识。
中概股的“回家之旅”又启程了。3月23日,顶着港股“AI第一股”名号的百度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不过,百度上市首日盘中破发,最终收平于252港元的发行价,总市值达7129亿港元。同一日,哔哩哔哩回港二次上市公开招股结束,最终发行价确定为每股808港元;3月15日,汽车之家在港交所成功挂牌,成为年内首家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
据港交所主席史美伦透露,潜在来港上市的中概股数量不少,相信中概股回归的趋势会于今年持续。南都记者根据港交所二次上市相关规则统计发现,超10家中概股符合今年回港上市的要求,腾讯音乐、欢聚集团、唯品会等都在近期传出即将在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业内人士指出,不同于以往“中国内地-香港-世界”的路径,自阿里巴巴回港以来,“反向迁移”现象明显,除了把香港作为美国资本市场的补充外,如新浪等公司甚至选择了私有化。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告诉南都记者,“这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境外市场接连被做空,瑞幸造假风波等加大了海外中概股的合规成本和估值风险,另一方面,港股市场生态逐步变化,而头部中概股自身的成长性,规模体量已能对标美国大型科技股,二次上市可以更好地匹配公司发展战略。
业内多位人士表示,中概股回归潮也将为稳定、繁荣香港资本市场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港股逐渐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香港这个内地和国际资本的“超级联系人”作用也将愈发明显。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更多新经济企业在港上市,将提升整体市场估值。在更宏观意义上,更多中概股回归香港,将更好发挥香港作为投资中国内地跳板的作用,并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11中概股回港 9家股价上涨
腾讯已经在港股盘踞了15年多,阿里于2019年顺利登陆港交所,如今百度也回港上市,昔日互联网三巨头“BAT”在港交所集结完毕。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AI标签加持下,资本对百度的态度既热情又谨慎。上市之前,百度收获百倍超额认购,上市首日,百度以254港元高开、开盘短暂冲高至256.2港元,盘中股价随恒指大盘走低,甚至一度破发。最终,百度首日平收于252港元的发行价,市值7129亿港元。
此外,在百度上市当天,新生代互联网公司、Z世代的“小破站”哔哩哔哩也确定了二次上市的发行价格,808港元/股。在美上市3年,B站股价涨超10倍,如今,西风东渐,美股回港,在这波趋势中,B站也在各方期待中“回家”,预计3月29日挂牌上市。
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只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后,目前回港的中概股累计达到12家,其中2020年回港上市的中概股多达9家,包括网易、京东、新东方、华住集团等等。其中,千亿以上体量的中概股占比超七成。
截至3月23日,除B站外,11家已回港中概股总市值约82329亿港元,在IPO行情方面,暗盘8涨2平1跌,首日9涨1跌1平,只有百胜中国-S破发,上涨率达到了90%,不过,受美股对标价格所限,大部分股价的波动幅度都在10%以内,套利空间相对有限。
据南都记者统计,11家回港的中概股中,除了中通快递出现小幅下跌情况、百度上市持平情况外,其余9家回港后的股价均出现上涨,其中,生物医药股再鼎医药涨幅达86.3%,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均保持30%以上的涨幅。
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告诉南都记者,百胜中国破发的原因主要是定价前后受美股暴跌的影响,百胜中国也成为令打新降温的分水岭,此后的中签率越来越高。如果从上市后续的表现来看,二次上市的企业普遍具有价值,尤其是像阿里、京东、网易等头部互联网企业更是具备超额回报的潜力。
科技股受宠 “新经济”板块初具规模
虽然从市值排行来看,港股市场结构中传统行业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但资金流向表明新经济企业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港股最具代表性的两家新经济企业小米、美团2020年都实现了接近两倍的涨幅,美团突破万亿港元大关后,向着两万亿持续逼近,这与2018、2019年两家企业在港股遇冷的状况大相径庭。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初,快手在港成功上市,募资净额412亿元,目前市值亦超万亿。同时,今日头条、滴滴均传出将赴港IPO。业内人士表示,诸多明星企业持续登陆港股,尤其是新经济企业吸引力强大,受到多元化投资者热捧,为香港资本市场注入了更多活力。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通过计算港股通标的中近年来南下资金增持最多的个股前20,发现南下资金在对老经济板块的增持上逐年减少,如金融板块的增持规模从2018年的75.5%降至2020年9月的29.1%;相比之下,对新经济板块的增持却在逐年抬升,如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板块分别从2018年的0.0%和3.5%大幅抬升至2020年9月的34.5%和17.7%。
而这种趋势或将继续。“2021年,还会有一批头部中概股企业回国,规避外部风险”,汇生国际融资有限公司CEO黄立冲告诉南都记者。
根据港交所最新的《上市规则》,回港二次上市需满足一定要求:必须已在合资格上市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或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市场)上市且于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期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上市时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至少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收入至少10亿港元。
南都记者统计发现,超10家公司满足2021年回港二次上市的条件,合计总市值约3.37万亿港元。其中,好未来、腾讯音乐、携程、唯品会等公司均传出回港消息,不过公司均回应不予置评。
中概股接连回归,为何“偏爱”香港?
一位券商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二次上市的本质是融资,不管是账面上不差钱的阿里、京东、网易等大佬们,还是像B站、爱奇艺等持续亏损需要补血的成长型企业,再次融资扩大现金流,都具备诱惑力。
不过2015年前后回归的中概股,如360、完美世界、巨人网络、暴风科技等,多数选择回到A股,但这一次,为何香港成了中概股们最“香”的选择?
私有化借壳回归的时间成本比较高,监管风险也比较大,大部分中概股为在海外上市,采用了VIE架构,回A时需要拆除,这其中涉及多方利益,境内境外操作繁琐,花费时间较长。
“回港二次上市是最优解”,黄立冲表示,瑞幸造假、美国交易所监管收紧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海外中概股的合规成本、估值风险。此外,中概股逐渐成为做空机构眼中有利可图的标的,而港交所在2018年的上市规则修改就在努力为新经济公司上市或二次上市铺路(如允许未盈利甚至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同股不同权赴港上市)。
港交所通过自身改革后,吸引力更加上升,有数据统计显示:港交所改革两年来,共有91家新经济公司在港股成功上市,累计集资超过3500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一半以上。
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则告诉南都记者,近些年来,新经济取代旧经济公司的趋势不可逆,IPO改革表现出香港对新经济公司最大的宽容度,吸引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创新型公司赴港上市,并推出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来匹配、执行了资本市场反哺实体经济的功能。这也意味着,新经济公司的发展也在倒逼资本市场的改革。
伴随一批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及中概股公司回归港股,港股市场新经济板块已初具规模。
南都记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9月,根据GICS的行业分类,“新经济”板块(包括信息技术、医疗保健、日常消费、电信服务、可选消费)等,新经济板块总市值占港股市场市值比重达到近60%,而2018年仅30%左右,且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板块占比尤为突出。
在融资规模方面,据港交所资料披露,2020年港交所集资额位列全球第二,全年新上市公司154家,共集资4002亿港元,是2010年以来最高的单一年度集资额,其中64%来自50家新经济公司,而该数值在2015年前仅达20%左右。
变化的市场结构正在增强港股在全球的吸引力,港股逐步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港股市场汇聚中国新经济优质龙头公司,对来自全球包括内地的投资者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巨头的业务边界在逐渐模糊,进一步打开了投资者的想象空间”,券商人士对南都表示。
互联互通添底气,香港“桥头堡”地位提升
中概股的回归一方面逐渐使得香港市场形成新生态,“新经济”聚集地初具规模;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投资者具有更多值得投资的优质标的,形成好标的和高流动性的良性循环。“港股是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若未来更多优质美股中概股回归,将明显抬升港股整体估值,同时也能增强港股交易活跃度”,广发证券研报指出。
南都记者注意到,“沪港通”“基金互认安排”“深港通”“债券通”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相继落实。多年来,互联互通产品交投日益活跃,交易量大幅增加。香港凭借互联互通的优势,巩固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的理想平台。
虽然目前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仍然以外资为主,但是内地资金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也会使得以内地公司为主的香港资本市场的估值更加公允合理。
根据港交所的数据,2020年,沪深港通的北向交易及南向交易累计成交金额分别超过人民币40万亿元及14万亿港元,通过港股通渠道净流入香港股市的“北水”约6700亿港元,规模超过2017年至2019年3年之和;今年1月“北水”日均净流入更是形成逾100亿港元的壮观局面,其中1月19日进一步开创了266亿港元的历史新高。进入2月和3月,“北水”南下走势依然整体良好,多日超越百亿流入量,成为港股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港交所前任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通过互联互通,香港市场将外来“血液”北上引入内地市场,又让内地资金南下按国际规则投资港股,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必将优化内地的“造血”功能,大幅促进内地市场国际化进程。
黄立冲对南都记者解释称,众多新经济公司登陆港股,一方面体现了香港与内地的紧密关系,让内地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后盾;另一方面香港也逐渐成为资本市场资金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集散地,国内外资本都可以通过参与香港市场,关注和投资众多中国新经济公司,分享红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曾在2018年就提出,香港GDP与资本市场总市值的比例近1:15(如今该比值已变成1:21),巨大的比值差异背后,是香港资本市场在一国两制体制下,背靠内地巨大的经济体量,大批的拟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从这方面来看,香港更是一个大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香港、上海、深圳三大证券市场构成了中国整个的资本市场,香港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中资企业、中资投资商的一个主战场。”
而对于未来上市地的选择,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称,美国或许会被逐渐弱化,定位各异的上交所、港交所、深交所会构成比较完整的中概股母国资本市场组合。并且,随着二次上市浪潮的持续涌动,多地上市有可能成为未来中概股的标配,“A+H”“CDR+红筹股”等或将成为未来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