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写作技巧「柳永词作艺术特点是什么」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咏柳的写作技巧「柳永词作艺术特点是什么」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柳永词里,流传最广的,是写他漂泊在外、思乡怀人的作品,也就是羁旅行役词。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都是这一类词作。
柳永因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足迹遍布当时大半个中国。同时,他在各地出入青楼楚馆、纵情声色,旅途中有缠绵不断的恋情相思。在这种情况下,他每一次被迫启程,都不仅带着旅途的艰辛孤寂,也带着与恋人离别的痛苦相思。
所以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将身世之感、恋情相思、风景描写交织在一起,独标一格。
这些交织的情感,复杂而曲折,是很难言说的。但后人却评价柳永:"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
这就是说,柳永的词,能把曲折的意境写得直截了当,能把细密的情感处理得井然有序,让人读来不觉混乱,舒适自然。
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便是柳永的精心布局和写作技巧,带来的艺术效果。
首先,柳永擅长铺叙手法,把词的层次结构组织得井井有条。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填写慢词的词人,他的羁旅行役词,也多是用慢词来完成。
慢词的特点是字数多、篇幅长,用来配合拍缓调长的"慢曲子"。有些词人写慢词,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有句无篇",就是不缺佳句,但全篇下来结构松散,上下片之间缺少串联的情思。(慢词的兴起:容纳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并成为直抒胸臆的手段)
而柳永在这方面是个高手,先以《倾杯》为例: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开头写鹜与雁,它们是秋日里的景物,象征词人的漂泊无定。傍晚时分,鹜与雁都急匆匆地于"霜洲""烟渚"之上,寻求一个暂时栖息的地方,漂泊的词人此时也该歇息了。"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可刚刚安定下来,那突然传来的"一声羌笛",又带来"离愁万绪"。风吹过岸草,蟋蟀的吟叫声也夹入羌笛,勾起游子心里无限凄凉。整个上片用景物衔接,传达了曲折变化的情感:从漂泊,到暂时安定,到愁绪再起。身体虽暂时歇息,心却依然飘荡不定,这是长期羁旅生活在柳永心里留下的深深烙印。
下片从"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起笔,可见以下所写是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这种感情又把上片的旅途愁苦拉长、加深。那个居住在绣阁里的佳人,不知能否获悉、理解他这个"天涯行客"的痛苦憔悴?这一层担心,仿佛在说没有知音能理解他的失意,使词人的形象更加形单影只。"楚峡云归,高阳人散",暗示了恋情结束。而结尾的"望京国,空目断",既是他对往昔恋情的追忆,也是他对京城往事的追忆。至此,仕途失意、被迫离开京城而四处漂泊的情思,就在追忆恋情的表层之下,展现了出来。
另一首《夜半乐》的篇幅更长,分上、中、下三片,布局也是井井有条、层层递进: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柳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应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上、中、下三片,有明显分工——
第一片写旅途中的经历。在"冻云黯淡"的恶劣天气里起程,本来是心情压抑,但"渡万壑千岩"之后,却出现了"越溪深处"的清幽景象,词人仿佛要借沿途风光来排遣愁苦的情绪。在此心境之下,画风也逐渐走向欢闹:画船往来,商旅相呼,熙熙攘攘。首片从压抑,到清静,再到欢闹,有情感的两次转折。
第二片由"望中"两字领起,点明接下来是写词人所见。远景是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近景是渔人鸣榔、败荷零落、游女浣纱。由远及近,有声有色,既是上片借风光排遣愁苦的延续,同时又巧妙自然地引出下片。
第三片写背景离乡的感叹。沿途所见的种种景物,清幽也好,欢闹也罢,都没能让词人摆脱愁苦,反而触景生情:先是念及绣阁中的佳人,自己轻易与她离别,以至于此刻像浪游的浮萍,难寻立身之处;然后感叹曾经的约定和殷殷叮嘱都已落空,情感无所寄托;最后是恨,恨归期遥远,回神京的希望不知哪一天才能实现。
可以总结一下——词的上、中片写景,感情悠游不迫,笔调舒徐从容。下片抒情,感情汪洋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急促起来。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徐缓是为急促蓄势。这种铺叙和情感转折,即使翻遍宋词,也难找出能与之相匹敌的。
其次,“点染”技法的运用,使主旨鲜明,又增强艺术感染力。"点染",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却被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之中。
所谓"点染",就是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予以点明,有的地方则加以渲染,二者相互配合,形成强大攻势,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有点像议论文中的总说和分说——点,是总说;染,是分说。
水彩点染
柳永的《雨霖铃》,被词评家视为"点染"技法的范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写的是送别场面,是恋人送别柳永,结构上也是层层铺叙的。上片两人正面话别:主观情绪是"留恋",客观上却是"兰舟催发",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主观愿望和客观形式的矛盾,促使别情达到高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镜头推近后的特写画面,生动而细腻,使无情的别离得到了具体落实,是向内心深处的挖掘。下片是词人在"执手相看泪眼"一刻的想象:想象着离别后,醉酒的自己会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中醒来,然后怅然若失,那时纵然有"千种风情",也会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苦。这虚景、虚情的设想,更可见留恋之情深、离别之味苦。
词里有两处用到了"点染"技法——
第一处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是点,点明从此一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这种远是抽象的,所以接下来,柳永用了"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样事物加以渲染,衬托出此去的路远山遥,也衬托出离情的深沉浓重,这便是染。
第二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季节和氛围。"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是染,构成凄清冷落的意境。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此句:"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中间若再插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
将这两处"点染",再与后面的"此去经年"几句相联,伤秋伤别的情绪真是达到了绵绵无期的程度。
"点",是高度概括出来的主旨;"染",是精心提炼出来的意象。只有"点",无法感人;只有"染",人们也很难读懂景物要表达的感情色彩。点染结合,既能让读者抓住重点,也能通过"染",加深"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丰富全词的内容、情感和意境。
水彩点染
正因为掌握了铺叙和点染的手法,柳永才能成熟驾驭篇幅较长的慢词。那拥有铺叙和点染的慢词,比起短小的令词来,好在哪儿呢?
我们可以拿"花间派"词人牛希济的《生渣子》,同《雨霖铃》做个对比。《生渣子》写的也是送别场面: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虽然都写离别的依依不舍,但《生渣子》属令词,篇幅比《雨霖铃》短很多,所以牛希济只能捕捉三个画面——"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是第一个,点明离别的时间是黎明,这个画面也成为离别的背景;"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是第二个,是词人视角里的特写镜头,因为角度问题,残月仿佛就在恋人脸边,月光映照下,能清楚看到她脸上滑落的泪珠;第三个画面就是"回首犹重道",恋人边走边回头,殷殷嘱托词人:"要记得我今天穿的绿罗裙,以后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言外之意,是看到芳草就要想到她的绿罗裙,就要想到她。
《生渣子》的内容是跳跃的,从背景画面到恋人脸部特写,紧接着就是"回首犹重道"。它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只能从中感到依依不舍,却没有"留恋处、兰舟催发"的矛盾,没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遥远,也没有"此去经年"的别后之痛。
相比之下便能看出,经柳永铺叙、点染后的慢词,不只是《雨霖铃》,也包括前面讲到的《倾杯》和《夜半乐》,它们的情感都更加恣意奔放、丰富曲折。就如现代作家、诗人郑振铎总结的那样:"花间"的好处,在于不尽,在于有余韵;而柳永词的好处,在于尽,在于"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第三,柳永大量使用“领字”,使语气增强,内容上更加紧凑。领字,通常是单个字,它在词句中不能构成实意,必须带动下文才能组成完整的意义。领字往往有领起一句、几句、甚至一大节的作用。
以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同样是羁旅行役词,写词人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漂泊生涯和思念恋人的心情,与《倾杯》和《夜半乐》的主题并无差别。但在具体的抒情上,它又独具特色,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领字的使用。
上片写词人登高临远,所见景色都融注着悲凉之感。"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对",是领字,领起这一句,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当楼"的"渐",也是领字,同样领起这一句,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一片凄凉。这样的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下片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佳人的怀念。词人本来在登高临远,下片却用"不忍登高临远"开头,情感转折翻腾。"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的"望","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的"叹",都是领字,它们有点像现代诗歌里的"啊",起到感叹作用,能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注意,尤其那一个"叹"字,传达出千思百转的思绪,词人茫然的神态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误",也是领字,词人设想,佳人一定天天登上画楼,眺望他的归舟,却一次次误认,这个前置的"误"字,着重强调错认的遗憾和伤痛,让情思更为悱侧动人。
另外,领字还有改变句式结构的作用,阅读时将领字单独断开,这就和阅读五、七言诗的感觉不同了,读来更有韵味。比如"望、故乡渺邈""叹、年来踪迹"。《雨霖铃》里也有这样的领字,如"念、去去,千里烟波", "念"作为领字,与"去去"二字连用,更显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更觉去路茫茫,水阔山长。
结语:柳永的羁旅行役词还有很多,并每每与身世沦落、仕途失意、思乡怀人相联,失意的牢骚随处可见。
如《安公子》说:"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又如《玉蝴蝶》说:"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如果你已经了解了铺叙、点染、领字的手法和技巧,再去读这些词句,就能明白柳永的词美在哪里了。总之,有层次、有意境、有韵味。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个形容,觉得十分贴切——
读"花间词"或者晏、欧的短小令词,就仿佛走在九溪十八涧的水泥方墩子上一样,下面有潺潺溪水流过,游人需要一跳一跳才能过去;
而读柳永的词,仿佛是漫步在十里长堤,听他描述路旁绚丽多姿的美景,听他倾吐心里的爱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回顾:
晏殊的《珠玉词》:珠玉虽小,却充实而有光辉
欧阳修之于宋词:思想开放的人,做了兼容开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