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佛像」黄金大劫案专业影评(黄金大劫案制片)

互联网 2023-01-31 15:48:30

最近很多人在问「和尚佛像」黄金大劫案专业影评(黄金大劫案制片),今天神州网就「和尚佛像」黄金大劫案专业影评(黄金大劫案制片)展开分析。

“鬼才”导演宁浩,很擅长塑造小人物,从他的电影《疯狂外星人》、《疯狂的石头》、《无人区》、《我和我的祖国》中就能看出来。

而且,他的电影,既不失艺术性,又有商业票房,所谓的“荒诞喜剧”,风格自成一派。

今天我要说的这部电影,是宁浩早年间的处女作《香火》。

宁浩自己出资,自己编剧、导演、摄影的一部小成本电影。

拍摄地,是宁浩的老家山西,演员也很原始,都不是专业演员,就是父老乡亲。

豆瓣评分8.2,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单元金奖。

2003年,宁浩在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大钻石》创作之后,很快写了自己的第二个剧本《香火》,这一次,他自掏腰包,拍摄完成了《香火》。

此时的宁浩不知道要用这部电影干什么,在摄影师朋友介绍,将《香火》给香港电影节选片人看过后,受邀参加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屡获奖项。

自此,宁浩完成了电影导演的转变。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在一个在一个偏远的小庙,里面的佛像倒了,于是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在经历相关部门的拒绝,化缘善款被没收之后,最后,无奈之下开始了招摇撞骗,在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之后,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香火》真的只是讲了一个有社会问题的故事吗?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这个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追溯一下,这个故事的最开始,是因为小和尚在隆冬的时候,因为鞋子破了,在无奈之下,就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

而在结尾的时候,佛像是修好了,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小

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起初,和尚要建庙修佛像,是为了村里人,为了帮村里人赎罪。村子很小,有一个大大的羊圈,村民主要以养羊、杀羊为生。和尚希望把佛像修起来,顺便,给自己挣条活路,“出家人,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想法很简单,也很质朴。

现在,佛像塌了,和尚先是想到了公家,他骑上自行车,到县里找到宗教办科长、文物办小安,申请修庙。科长忙着打牌,小安忙着响应上边的精神收窗框,没功夫理会和尚的难题,和尚被撵出来。

但是,庙还是得修,和尚找到开发廊的二表哥。

结果,二表哥只给了点生活费,反而劝他还俗,劝他在发廊里打工,娶个小媳妇过日子。

公家、朋友、亲戚,和尚都找过了,没人真正关注他的需求。

他孤零零的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转了一圈,回到了村里。

这一趟,出路没找到。

和尚没有气馁,继续想办法。

听说庙里的窗框起码得100多年,应该算是个文物,他就用自行车驮着,大老远送到文物办,想换点钱。结果,文物办告诉他,钱得年后才能拿到。

给他2个选择,要么大老远把窗框驮回去,等年后再驮回来;要么暂时给他个白条,年后再来取钱。

和尚跟文物办小安,乞求了不下四五次,想年前就拿到钱,把佛像修好,但是,没有用,思来想去,最后,他无奈地接过了白条。

从这开始,走投无路的和尚,开始向生活低头。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宁浩的一个和尚朋友。

上中专的时候,有个住学校对面的和尚,常常来他们宿舍玩。

宁浩说:总以为和尚要么像少林寺那样,要么像唐僧那样,没想到一个整天在世俗世界生活的和尚,会整天和他们说如何赚钱。

宁浩觉得,这个人物挺有趣的,要不拍这个人吧。

这是一部很荒诞,很好笑的电影,有着大量的宁浩式幽默。

比如,和尚的表哥是个发廊老板,总是眼神暧昧招呼和尚“来洗头嘛”。

然后在某个晚上,被扫黄的一锅端了。

比如,和尚找路边的大爷化缘,大爷都掏出100块了,得知不立功德碑,又把钱抽走,换成了五毛。

比如,和尚到处找钱都失败了,最后在派出所的小黑屋里遇见一群失足妇女,“小姐们”竟然慷慨相助:我们干这行的,以后会不会下油锅?

要不我们姐妹几个一起凑了这3000块?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物都鲜活而有笑点:猥琐、老实、纠结的和尚,尸位素餐的公务员,迷信的老百姓,坑蒙拐骗的神算,凶狠霸蛮的流氓…

笑声过后,你会发现,这不就是真实生活里的人吗?

有人说:最懂中国的,最懂魔幻现实的导演,就是宁浩。

拍摄于十多年前的《香火》,至今仍然是国产小成本佳作的典范。

当时的剧组非常穷困,这体现在拍摄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主创,整个剧组就8个人,且工作人员也要客串群演的角色。

剧中没有专业演员,主要演员都来自宁浩的中专同学。

为了最大程度地省钱,宁浩每天都要等停车场的人下班了再开车回家,因为这样能省几块钱的停车费。

也正因钱少人少,《香火》拍摄期间没有留下一张剧照,这成为了此片最大的遗憾。

宁浩后来的每部电影都缘起于一个琢磨。

拍完《无人区》后,他开始琢磨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成长,于是,有了《黄金大劫案》。

这个电影我一直想讲的就是你人生中有那么多磨难,跟唐僧取经一样,这些磨难是什么?这些磨难都是你自己,都是你的欲望,你都是在战胜自己的一些东西,然后才能得到一个真理。

不过这回宁浩没取到经,《黄金大劫案》口碑不一,也只收下1.5亿票房。

从《心花路放》开始,宁浩自己有了一个调整,我觉得我不该做一个职业导演,我还是一个作者导演。

《黄金大劫案》他是按职业导演的态度去拍的,大家并不接受,所以他用作者的态度,用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拍了《心花路放》。

2014年9月30号,《心花路放》公映,十七天后,票房突破1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四部票房过10亿的电影。最终收获11.69亿,拿下当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铁三角合力完成大爆炸。

宁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对于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折射出来的一些侧面的关注,他喜欢拍些小人物的荒诞故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充满了荒诞,他能够很聪明地提取到,让观众也能感知到,我觉得这点是他特别好的地方。

他喜欢钻,喜欢去探寻一件事情的根本是什么,甚至在创作的时候,会提到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也挺神的,他聊着聊着就聊到这些分子、夸克,这种微小的物质,为什么它的旋转方向和故事发生了某种必然联系。

黄渤曾经说过,处女座的宁浩,不仅喜欢在戏里“死磕”,甚至连一个拔枪的动作都得拍上好几遍,因为用几秒拔出那把枪,用几秒进入下一个镜头,对宁浩来说都是影响全片的大事。

在戏外,其也同样喜欢“死磕”。

想得太多,常常对剧本讨论解析到一个哲学的深度,或疯狂钻牛角尖,全都符合宁浩“处女座+悲观性格”的设定。

宁浩总是打破自己,再重构自己,如同对戏里的角色一样。

常常看到一个故事,再想到另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做成自己的风格。

我更愿意用影评人黄海说的那句话来定义他:“他就像《疯狂的石头》里的黄渤,一个饿了那么久的人,得到了一块面包,然后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跑得飞快——这就是宁浩。”

愿宁浩永远疯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