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人士」中公教育股价最新分析(业绩冰点后如何向暖)

互联网 2022-04-11 17:33:09

今天,神州网给大家普及下关于「亿元人士」中公教育股价最新分析(业绩冰点后如何向暖)的知识。

对于A股职教龙头中公教育来说,今年冬天要比往常来得更“冷”些。

一部分寒意来自日前交出的三季报成绩单。2021年前三季度总营收达63.01亿元,同比减少15.29%;净亏损8.91亿元,同比下降167.45%。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68.79%,净亏损同比扩大151.08%。

中公教育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称,主因是2020年前两个季度受疫情影响,大量考试被暂停或取消。被积压的考试需求在三季度集中爆发,将去年同期业绩显著拉高。而今年的培训业务收入,因招生规模缩减,以及考试政策变化等客观因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中,省考培训是对该公司收入贡献较大的项目。因2021年省考联考笔试从疫情前的每年4月提前至3月,导致公司收费高峰期减少了1个月,据中公方面测算,仅此一项变化,致使公司收款金额减少25-35亿元左右。

“去年收入被推至高峰,而今年完全走到一个低谷,当波峰遇到波谷,造成特别明显的差距。”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对界面教育说。

还有来自二级市场的寒意。中公教育股价已从去年11月的高点43.58元/股、市值超2600亿元,一路下滑至如今的9元/股,近半年跌幅高达79%,市值蒸发超2000亿。

有市场声音将之解读为“双减”利刃下的“误杀”。

对此,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对界面教育说:“对于那些只看当下、或是短期财务数据的人来说,绝对不是被误杀。但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上去看,肯定是误杀。”

在该人士看来,对于教育公司的估值体系而言,短期财务数据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此外还要看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以及OMO平台的建设,它们会对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教培行业的产能投入与产出收益是错位的”

中公教育将三季度的业绩滑坡界定性为“业绩阶段性亏损”。

“教育培训不同于消费品,后者属于及时投资能立马看到生产结果、并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对于培训教育行业来说,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整个产能的投入与最后的产出收益是错位的,而错位时间可能会在半年左右,甚至一年以上。” 上述人士对界面教育说。

师资是投入的一大核心力量,“最少需要半年时间的储备与培训,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与扩张。”该人士称。

其次是面授场地。财报显示,中公教育70%左右的业务集中在面授上,而面授产能的扩张又局限在教室的建设及使用程度上。

“网点建设需要一定周期,才能释放产能,而它往往决定了未来一年左右能产生多少销售增量。”上述人士称。

最后还有人员以及固定资产的投入,包括当地团队的运转磨合和当地消费市场的接受程度。

除了疫情、政策变化等不可控的外因之外,也有经营管理等内因。

2021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对校外培训的规范整顿,此前主要从事校外培训的机构开始转型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行业竞争加剧,为避免人才流失,中公2021年上半年提升了人力成本,同时营业网点增加扩大人力资源投入,上述原因客观上增加了中公的经营成本。

“去年K12突飞猛进,高薪挖角,你会发现原有的薪酬不行了,必须提高薪酬标准。”上述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教育,“我们所有老师均为全职岗位,和其他培训行业比起来,可能带来的成本负担和压力也是不太一样的。”

加上教师的培养周期、运营周期,如果是从绝对成本上计算,也是不小的一笔账,或是造成该公司阶段性人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

这种用工模式的隐忧在于,一旦受到考试季节变化的影响,会造成短期内的人力成本过高、收入过低的情况。

“这种落差体现在财报上,就会比较难看,但是我认为,放到中长线甚至一两年的时间点上去看,就会好很多。毕竟教育培训的核心资产主要还是师资力量和校区网点。”该人士表示。

“重教研、轻名师”是中公教育的一大模式。在保证优质内容持续输出的同时,也能尽可能避免名师被挖角而导致生源流失的情况。

“它是一个中央研发机制,通过打造一个教研再生长的平台,也有利于更多人把经验贡献在里面,提高整体的师资授课能力。”该人士表示。

财报显示,三季度,中公教育三季度研发费用2.9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2亿元同比增长7.53%。前三季度研发费用8.3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6.56亿元。

“考研有望成为千亿市场,关键在于市场供给”

中公教育的整体业务可分为三大板块,一大块是人才招录,以就业考试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其中包括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教师资格、教师招聘等。第二大板块是学历提升,包括考研、自考等;第三块是职业技能培训,包括IT、会计、医疗技术培训等。

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公务员序列营收为8.27亿元,同比下降70.18%;事业单位序列营收为2.27亿元,同比下降69.59%;教师序列营收为1.54亿元,同比下降78.99%;综合序列(包括考研、学历提升、医疗等培训业务)营收为2.25亿元,同比下降38.27%。

公务员考试仍是中公教育的核心收入来源,但其占总营收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已从去年的60%下降至57%。

对此,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解释称,“从中公整个大的体系上去看,其他序列增长的速度更加快速,这种快速增长反向拉低公务员的整体占比。我们自己的判断是,公务员序列这一两年其实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如果抛开疫情因素,公务员业务占比是在逐年下降,但绝对值呈现增长态势。”

从行业大势来看,公考的热度不减。据官方数据,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20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国考是公职招考的风向标,对后续的多省公务员考试以及事业单位等具有较强参照性,行业景气度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但由于职教机构的用户生命周期短、复购率低,扩科往往成为延长用户生命周期、寻求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公考之外,中公教育也在拓展业务增长的第二极、第三极,考研、职业技能培训等是重点发力的项目。

“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参培率上看,考研的参培率都远远高过公务员的参培率,但是考研整个市场的天花板很低。”该人士告诉界面教育。

在他看来,过去的考研市场是一种典型的以名师为导向的市场,导致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被名师卷走,而教培机构则变成招生工具,代理模式兴起,缺乏一定的教研背景,其市场规模尚未被完全开发出来。

据《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112亿元,同比增长33.3%。预计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200亿元。

“考研可能不只是一个两三百亿的市场,它可能会是1000亿的市场,关键在于市场供给,能否通过创新产品、运营模式打破原有天花板。”该人士对界面教育说,“我们刚开始做公务员的时候,公务员的市场也就10个亿。”

至于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该人士认为,“这是一个上万亿的庞大市场。”

线下铺设点位也考虑到这块的需求。“因为如果只考虑公务员,其实早在上市的时间点,这些点位就已经足够了,但我们如今建的很多点位,是面向IT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去布局,所以会考虑在大专或者职业学校附近设点。”该人士对界面教育说。

在他看来,职业技能培训并非短期培训产品,至少需要三至六个月的学习周期,以及能够承载职业培训的学习场地。

财报还显示,中公教育三季度线上收入占比已提升至30%。该公司也表示,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将继续加大线上线下的融合力度。

在今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曾坦言,OMO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中公教育相关人士透露,在线业务采用本地小班化模式,开课和研发细化道地级市、县级,针对各地不同考情,开设不同的小班。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线下课还是线上课或是两者结合,比如周一到周五上网课,周六日上面授。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它的核心之处在于内容层面的供给与研发,它不取决于教学形式的变化。”该人士称。

教学之外,从招生到后期运营服务的线上化还体现在:一是地面基础设施改造,从过去的投影仪更新为希沃屏,以及对双师课堂的投入;二是整个教学教务管理平台的智能系统开发。比如,通过抓取学生的作业轨迹,进行大数据学情分析,可提供针对性辅导。

“做任何决策都要谨慎”

“双减”利刃下,今年的职教市场也迎来更多新玩家。

K12教育机构纷纷新增职教业务。好未来(NYSE:TAL)升级成人教育板块“轻舟”,整合考研、语培、留学等业务;网易有道(NYSE:DAO)成立“成人教育事业部”;作业帮上线“不凡课堂”,新增成人英语、教师、财会、公考四门课程;高途(NYSE:GOTU)将旗下成人教育更名为“高途在线”。

谈到K12教育转型职业教育的挑战,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教育,首先得重新树立品牌及信任度。

“成本对他们来讲,倒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最大问题是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说一个月、一个季度就能解决,至少得需要一年甚至两年。因为很多职业技能考试是一年一次,需要持续去做,可能今年用户对你有点印象,也有可能就纯属打酱油的市场陪跑角色。”

营销打法也存在差异。

该人士称,此前K12教育的营销打法已经互联网化了,通过烧钱营销、低价将用户吸引过来,后续提升客单价、控制转班率,主要是基于K12用户较长的生命周期。但职业教育的用户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且属于低频消费,“疯狂砸钱,只会死得更快。”

面对新入局的玩家们,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对界面教育说,“坦率来讲,竞争市场现在真没有能让我们产生危机感,一方面高度市场化的中公从创业以来就不断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同周期都有着不同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专注职业教育培训20多年的积累也筑造了自己的“护城河”。相反,充分良性竞争的市场,更会激活市场潜力、做大市场规模,我们未来可能的竞争对手或许是跨教培行业的。”

作为职教老大哥,中公教育于2018年借壳上市,按照对赌承诺,2018年至2020年,中公教育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30亿元、13亿元、16.50亿元。而这三年的实际数分别为11.23亿元、17.19亿元、19.03亿元,远超承诺。

高额营收来自于业务规模的高速扩张。

从2018年到2020年,中公教育的直营机构数从701个增加到1669个;员工人数从25718人增加到45066人,其中授课师资从9424人增加到18863人。

“每年100%的高速增长难以再复制了,但是如果要成为优秀企业,就要保证每年40%、50%的增长,但说句心里话,职教市场里再去扩展某一个品类,难度会很大,即使是深耕职教市场的中公也会很谨慎,并且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表示。

三年快跑,奠定了中公教育的市场龙头地位,也同时遗留了一些问题。

“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面,其实我们也是边学边摸索往前走。”上述人士坦言。

重资产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地可以省下一大笔酒店会务食宿费、场地使用费费用,提升毛利率。另一方面,也付出大额的资本性支出。

根据东方证券研究所的资料,中公教育从2019年开始发力基地模式,总投资额超百亿,先后完成湖南、山东济南、辽宁沈阳抚顺、陕西西安、安徽六安和北京昌平和怀柔的土地储备,以建设一站式学习基地。

“核心城市的重资产布局基本上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未来会引进更多轻资产,比如租赁或者共建等方式,满足培训需求。”该人士告诉界面教育。

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也曾公开表示:“总体来讲,轻重结合,以轻为主,能够更快地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因为自建的周期还是相对较长,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大,基于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角度,整体上还是以快速租赁、快速实现价值增值为主。”

谈到中公教育的不足之处,上述人士称:“当变化突然来临,我们的反应还是相对滞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估不足,对于阶段性的风险预期稍差。疫情期间企业运营的经历和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也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这也是一个年轻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