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蒙古」黄金史(黄金史莱姆怎么抓)
最近很多人在问「察哈尔蒙古」黄金史(黄金史莱姆怎么抓),今天神州网就「察哈尔蒙古」黄金史(黄金史莱姆怎么抓)展开分析。
察哈尔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蒙古部落。它的历史与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可以说察哈尔部的起源与发展就是一部浓缩的蒙古史。
与蒙古历史上其他部落不同的是,察哈尔部是在领户分封制与怯薛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一个以非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特殊军事集团。
一、察哈尔部的起源
1.由怯薛到察哈尔
“怯薛”是由大蒙古国及元代时期,由蒙古各千户、百户、十户中挑选“白身人”子弟而编成的禁卫军,包括一千名宿卫,一千名弓箭手以及八千名散班。
元人张宪的《怯薛行》一诗中,有“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无虚发”之句,足见怯薛军之精锐。察哈尔部落脱胎于汗廷怯薛军,其以八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也可能与怯薛中的八千散班有关。
明代,察哈尔万户作为蒙古大汗直隶的中央万户,地位崇高,军事实力强盛,是稳固蒙古大汗权威的中坚力量。明末,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众纷纷归附后金,并设察哈尔扎萨克旗与八旗察哈尔。
康熙十四年,平定布尔尼叛乱后,清朝废止察哈尔扎萨克旗,迁八旗察哈尔至宣化、大同边外,改建为内属蒙古,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又被称作“察哈尔游牧八旗”。
明末清初蒙古文史料多载有成吉思汗赠予唆鲁禾帖尼别乞察哈尔部众的传说。日本学者冈田英弘对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薄音湖亦支持这一观点,指出察哈尔八鄂托克虽为明代时期的社会组织,但察哈尔应出于成吉思汗时期。
鉴于罗布蔵丹津著《黄金史》对拖雷死亡时间、唆鲁禾帖尼别乞的姓名和身份,以及察哈尔八鄂托克来历的记载,与《蒙古秘史》所载史实显有矛盾,札奇斯钦推断《黄金史》中的部分内容应是罗布蔵丹津臆造的。
尽管前人对察哈尔部确切由来的认识仍有争议,但其既然在明代长期作为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与大蒙古国、元代时期拱卫汗廷的怯薛军自然显有渊源。总之,认为察哈尔部是成吉思汗时代领户分封制与怯薛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应是较为准确的。
2.怯薛的职责
1204年,铁木真汗在蒙古旧有制度的基础上创建了怯薛制,组建了一支直隶于大汗的私人护军。此时这支私人护军包括八十宿卫负责守卫巡夜,七十散班负责白天执勤,剩余一千人则由各千户诺颜以及平民中选出,平时负责护卫,战时充当先锋。
这支怯薛军即承担着守卫大汗斡耳朵,贴身侍卫大汗的职责,又负责大汗个人需要以及照看财产的任务。铁木真汗将其分为四班,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人世袭担任长官。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头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并着手突破各部落固有的血缘局限,建立、完善各项军政制度,其中就包括对元朝中央军队的形成及察哈尔万户的形成影响深远的怯薛制度。
与蒙古疆域的扩大、属民的增多相适应,成吉思汗扩大了怯薛护卫军的规模,从领户分封制下各千户、百户、十户中挑选出精锐重新组建了万人的怯薛护卫军,包括一千名宿卫、一千名弓箭手以及八千名散班。
大蒙古国时期的怯薛军不仅承担着护卫大汗的任务,而且还兼有宫廷内务管理及辅助大蒙古国政府的行政之责。
成吉思汗曾嘱咐后世“从九十五千户选招到我察阿答做体己的一万护卫,孩儿们继我大位后,须将他们当作我留给后世的纪念和遗物,加以珍视善待,使他们不受到任何委屈,要厚待他们”。怯薛军地位显赫,待遇优厚,被人们尊称为皇帝身边(察哈尔)的人。
二、察哈尔部的发展
1. 明朝时期的察哈尔
万户察哈尔是明代东蒙古六万户之一。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对所属各鄂托克进行分封,从而建立起黄金家族对东蒙古的统治。察哈尔即在此时,正式由特殊领户发展成为蒙古大汗直属的中央万户。
由于直隶于汗廷本部,与大汗关系最为亲密,察哈尔在明代中后期东蒙古六万户中的地位最为突出,在政治及军事等各方面均为举足轻重的一员,并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蒙古其他各部,充当巩固蒙古大汗权威的中坚力量。
“察哈尔万户”这一名称出现在《蒙古源流》《黄金史》等蒙古文史料的时间大抵为也先时期。成吉思汗八白室祭词将察哈尔称为提供并守护溜圆白骏的吉祥八鄂托克旧察哈尔万户,可见察哈尔承担着蒙古大汗祭祀八白帐的职责。“好陈察哈尔”与察哈尔并不相同,不可将其混为一谈。
明代蒙古卜赤汗时期察哈尔万户是由五个部分所组成,即好陈察哈尔、克失旦、卜尔报、左翼阿儿、右翼把即郎阿儿。也就是说,察哈尔万户是以好陈察哈尔的名称来命名的,以好陈察哈尔为基础,其内部各部分群体具有专有名称,由蒙古可汗所直属的部落集群。
据《蒙古源流》记载,达延汗率左翼三万户、阿巴海以及科尔沁等部出征,并于达兰特哩衮击败右翼三万户,将其收服后在成吉思汗陵前接受了汗号。其中这六万户包括左翼三万户,即八鄂托克察哈尔、十二鄂托克喀尔喀、守护成吉思汗御陵之人兀良哈;右翼三万户即为永谢布、十二土默特、为汗守御八白室者鄂尔多斯。
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开始着手分封子孙,从而确立起黄金家族在东蒙古的绝对统治。达延汗在去世前指定不地继承蒙古可汗之位,领有察哈尔万户,以此可以看出蒙古可汗有直接统领察哈尔万户的传统。隶属左翼蒙古的察哈尔万户,原驻牧于大兴安岭地区。
明代中叶,因明廷实行绝贡闭关政策和消极防御战略,蒙古各部为获得中原的手工业品补给,纷纷南下求开贡市或叩关劫掠。明嘉靖年间,俺答汗向明廷请求互市遭拒,因之以武力侵犯明朝北部边界。与此同时,大汗达赉逊亦率察哈尔等左翼蒙古诸万户征服了当时被明朝人称为兀良哈三卫的朵颜卫、福余卫以及泰宁卫。
在此基础上,达赉逊对察哈尔万户以及新征服的兀良哈三卫进行二次分封,逐渐形成了可汗斡耳朵直属部众以及左右翼八鄂托克的结构。察哈尔部居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南移至长城近塞,大体从明朝嘉靖中期开始,至嘉靖末年基本完成。
林丹汗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万历三十二年林丹继承汗位,自称呼图克图汗,后来还曾致信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自称“四十万众蒙古国主”。然而事实上,他不过只是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共主,因直属部众不过察哈尔一万户而已,并不能得到其他蒙古封建领主的认可,甚至被蔑称为“察哈尔汗”。
林丹汗在即位后的三年里,被评价为穷饿和柔弱无为。由于黄金家族宗亲间血缘关系逐步疏远,加之汗廷直属力量在累世分封之下渐次削弱,达延汗重塑起来的大汗至此已再度势微,其余各万户的统治者已开始拒绝向其缴纳贡赋。林丹汗不甘偏安一隅,试图用武力统一蒙古,重振大汗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并在内政、外交等各方面着手改革。
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内部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林丹汗面对后金政权崛起的压力,试图以武力重建蒙古大汗的权威,恢复对各万户的控制,反而致使科尔沁、内喀尔喀、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倒戈,陷于孤立。
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察哈尔本部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严重影响了其内部稳定性。由于内部和外部双重矛盾的加剧,让新兴于东北地区的后金有机可乘,以满族为主体民族的后金趁势拉拢蒙古其他部落。奈曼、敖汉等蒙古部落在林丹汗的武力压迫及后金的威逼利诱下,逐渐脱离林丹汗归附后金。
随着蒙古内部诸多部落叛离,林丹汗的势力迅速衰弱。在躲避后金进攻的同时,又无法放弃明朝对察哈尔部的市赏,林丹汗不得不率领察哈尔本部进行西迁。天聪八年,林丹汗率领残部从黄河河套地区迁往青海,途中病逝于“大草滩”,即今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一带。
2. 清朝时期的察哈尔
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部众纷纷归附后金。后金将察哈尔来归部众编设佐领,隶属于蒙古八旗,驻牧与宣化、大同边外,从而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崇德至顺治年间,八旗察哈尔每旗设一甲喇,由昂邦章京总辖,下设梅勒章京、甲喇章京以及牛录章京等官员。
参领(甲喇章京)以上官员由在京八旗蒙古官员担任,牛录章京或领催等八旗察哈尔的中下级官员,则由蒙古八旗固山额真以及满洲亲王等可举荐合适人选担任。由其官员选任方式不难看出,早在其组建之初,八旗察哈尔就已经是直属清廷中央的内属部落,与蒙古王公辖下间接统治的外藩扎萨克旗显有不同。
至布尔尼叛乱前,八旗察哈尔一直驻牧于长城边外,即今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大同、张家口大片地区。除八旗察哈尔之外,还曾有部分察哈尔人众被编为外藩扎萨克旗。
天聪九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及其母苏泰太后率察哈尔汗廷残部投降。后金封额哲为和硕亲王,将其众安置在“孙岛习尔哈”之地,即今彰武县和库伦旗一带,编设为察哈尔札萨克旗,位列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之上。
康熙十四年,第三任和硕亲王布尔尼发动叛乱,清朝出兵平叛后,废除察哈尔札萨克旗,将布尔尼属下察哈尔部众分散编入八旗满洲与蒙古佐领服役,原有札萨克旗、佐等组织不复存在。
结语
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在游牧察哈尔增设都统、副都统各一人,驻张家口,总理八旗察哈尔事务并兼管张家口旗绿官兵。察哈尔八旗兵缺七千七百,总管、参领、副参领各八名,笔帖式十六名,佐领、护军校、骁骑校各一百一十名,每佐领设亲军两名,前锋两名,护军二十五名,领催六名,骁骑三十五名。
这使得八旗察哈尔成为独立的地方军政建制单位,不再由八旗蒙古都统兼管。乾隆二十七年,“奏准游牧察哈尔副管八人,并左右翼捕盗官悉行裁汰”,裁撤察哈尔副总管以及捕盗官等官员后,察哈尔八旗军政建制基本定型。